许渊冲“三美”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应用

许渊冲三美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应用

一、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原则

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艺术瑰宝,是中国先民现实生活情境和理想内心祈愿的生动写照,展现了中国民族语言的辉煌发展,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浓厚积淀,构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血脉。中国古典诗词主要包括诗经、楚辞、汉赋、唐诗、宋词、元曲等文学形式,或言志,或载道,或达情,凡此种种,不一而足。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,既是民族的,又是世界的,需要语言的桥梁向外传播。中国古典诗词区别于其他文体,不仅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,还要保持原作的风格。在信、达、雅的翻译原则下,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为其他语言,传情达意,弘扬精髓,是翻译学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不断攀登的山峰。

二、许渊冲的重大成就

许渊冲是现代翻译大家,笔耕不辍,著作等身,获得了世界最高翻译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,被誉为中国诗译英法唯一人。许渊冲先生的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作品忠实于原文,同时又富有美感,把中国古典诗词的民族风格、时代风格、语体风格和语言风格有机结合,准确而精当地传达原文的意义,极佳地体现了忠实与通顺的辩证关系。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,承担着人类思想情感沟通、文明知识传承及时代发展责任的神圣使命。在此基础上,许渊冲先生把三美原则得当地运用到了翻译过程中,即意美音美形美。追根溯源,中国文学创作的三美论由鲁迅先生在著作《汉文学史纲要》一书中提出——“意美以感心,一也;音美以感耳,二也;形美以感目,三也。许渊冲先生倡导的翻译三美原则有特定的适用范围:其一为意美,即翻译作品要再现原文的含义和意境,这是最根本的,是翻译的基础;其二为音美,即翻译作品要遵循相应的韵律和节奏,如押韵、平仄等方面体现节奏感;其三为形美,即翻译作品要规划诗节、诗行、字数等要素,使译文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。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作当中,许渊冲先生践行三美的翻译原则,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以的方式进行翻译的再创造,使中国著作在异域重现光彩。

文学翻译除注重忠实通顺的衡量标准之外,还需要注重美感的表达,因为文学著作并不局限在字面含义的表达,需要译者深度思考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,所以翻译的美感要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来。

宋词又称长短句,其形体上的显著特点是参差多变、长短错落,因此在用三美原则进行英语翻译时,需要平衡有机处理音美意美形美三者之间的关系。以南宋词人辛弃疾的《西江月·夜行黄沙道中》为例,许渊冲先生的英译版本如下:

Tune: The Moon over the West River

Home-Going at Night from the Yellow Sand Bridge

Startled by magpies leaving the branch in moonlight,

I hear cicadas shrill in the breeze at midnight.

The ricefields' sweet smell promises a bumper year;

Listen, how frogs' croaks please the ear!

Beyond the clouds seven or eight stars twinkle;

Before the hills two or three raindrops sprinkle.

There is an inn beside the village temple. Look!

The winding path leads to the hut beside the brook.

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形式忠实于宋词的句子特点,长短不一,以宋词中的每一个短句为单位进行划分,形成完整的句群,并未因表达意思的准确而忽略形美的原则。英版译文共分为两个小节,每一节都以AABB的形式押尾韵区别于原版的押韵方式,但又自成一体;在译文的第二小节中,许渊冲先生又运用了英语中的押头韵的方式,“Beyond”“Before”在译文中展现了极强的方位感,运用的倒装句式加强刻画夏夜山村静谧、灵动和恬然的情景,在保证意美的前提下,促使音美更加突出,显示了译者深厚的功底和积淀。意境的表现方面,原文中的蛙声一片并未用英语的量词单独译出,而是用名词复数的形式“frogs' croaks”形容,虽然牺牲了形式的一致,但是在含义的表达上完全契合,深化了意美的内涵。许渊冲先生的译文辩证统一的践行三美理论,整体篇幅描绘了黄沙岭的田园风光美景,兼顾视觉、听觉和嗅觉的体验,风景如画。许渊冲先生在应用三美的原则时,合理得当地处理了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,即使要素之间发生冲突,也能够妥善完成译作。